1. 定义与检测目的
C反应蛋白(CRP)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,当机体发生感染、炎症或组织损伤时,其浓度会迅速升高,是临床上常用的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。检测CRP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炎症程度、鉴别感染类型(细菌或病毒)、监测慢性疾病活动性(如类风湿性关节炎)以及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。

2. 检测方法与适用场景
检测方法:通过抽取静脉血进行生化检测,常规CRP检测灵敏度为5-10 mg/L,而超敏CRP(hs-CRP)可检测更低浓度(0.3-10 mg/L),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。
适用场景:
感染性疾病:细菌感染时CRP显著升高(常>100 mg/L),病毒感染通常轻度升高(<50 mg/L)。
慢性炎症:如类风湿性关节炎、炎症性肠病。
心血管疾病:hs-CRP升高提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。
术后监测:评估术后感染或恢复情况。
3. 正常参考值

成人/儿童:通常<5-8 mg/L(不同实验室标准略有差异)。
新生儿:≤0.6 mg/L;孕妇因生理性炎症反应,允许<47 mg/L。
二、C反应蛋白升高的治疗方法
CRP升高并非独立疾病,需结合病因制定治疗方案:
1.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
细菌感染:
抗生素选择: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类型选择药物。例如,社区获得性肺炎可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,严重感染(如脓毒血症)需广谱抗生素(如三代头孢或碳青霉烯类)。
动态监测:CRP在抗感染后48小时下降提示治疗有效,持续不降需调整方案。
病毒感染:通常无需抗生素,以对症治疗为主(如退热、补液)。
2. 非感染性疾病的治疗
心血管疾病:hs-CRP升高者需控制血脂(如他汀类药物)并改善生活方式(、控制体重)。
自身免疫病:如类风湿性关节炎,需使用免疫抑制剂(如甲氨蝶呤)或生物制剂(如英夫利昔单抗)。
肿瘤或创伤:针对原发病治疗,如手术切除、化疗或抗炎镇痛。
3. 特殊情况处理
术后感染:若术后5-7天CRP仍>75 mg/L,需排查感染并调整抗生素。
新生儿败血症:CRP连续两次<10 mg/L且症状缓解可考虑停用抗生素。
三、注意事项
动态监测:单次CRP值可能受个体差异影响,需结合血常规、病原学检测及临床症状综合判断。
避免误判:CRP升高也见于应激状态(如剧烈运动、妊娠),需排除非病理性因素。
超敏CRP的意义:hs-CRP>3 mg/L提示心血管中高风险,需定期随访。
通过针对性治疗原发病和动态监测CRP水平,可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并改善预后。具体用药需遵医嘱,避免自行调整治疗方案。